布鲁氏菌病(简称布病)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,感染布病的家畜是人类布病的主要传染源。
人感染布病后主要表现为发热、多汗、全身乏力、关节肌肉疼痛等。牲畜患病可发生流产、死胎、不孕和睾丸炎等症。布病的潜伏期一般为1-3周,平均2周,最短3天,最长可达1年。布病的传播因子为布病家畜的流产物、阴道分泌物、乳汁、肉类、皮毛、尿、粪便及被污染的土壤、水、饲料。
布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,我国多见于东北、内蒙、西北等牧区。牛、羊、猪既是动物布病的主要传染病,也是人类布病的主要传染源。人类对布病普遍易感,但人与人发生传染则罕见。布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,发病高峰在3-8月份。
布病防制要认真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。在技术措施上,畜间采取:“因地制宜、免疫、检疫、病畜淘汰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”,人间抓好“三早”,即早发现、早治疗、早处理。基本方法是控制和清除传染源,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及畜群。
(西峰区动物卫生监督所李鱼萍供稿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