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急、慢性传染病.又称马耳他热或波状热。牛、羊和猪是主要传染源,母畜感染后可引起流产,人因接触病畜或食用受染牛奶或奶制品而感染。潜伏期1~3周,临床特点是缓慢起病,长期发热、多汗、虚弱、全身痛和关节痛,急性期症状多在3~6月内消退。慢性布氏杆菌病尤为牛型病例,常因众多含糊主诉误诊为神经衰弱。血和骨髓培养分离到布氏杆菌可确诊,血清凝集试验若效价在1∶以上亦有辅助诊断意义,布氏杆菌素皮内试验常用于回顾性诊断。治疗首选四环素或联合应用链霉素,疗程3周,复发病例可重复疗程。预防和控制家畜布氏杆菌病是预防人患此病的关键。
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人畜共患的一种传染病,呈慢性经过,临诊主要表现流产、睾丸炎、腱鞘炎和关节炎,病理特征为全身弥漫性网状内皮细胞增生和肉芽肿结节形成。
1、病原
布氏杆菌共分为牛、羊、猪、沙林鼠、绵羊和犬布氏杆菌六种。在我国发现的主要为前三种。布氏杆菌为细小的短杆状或球杆状,不产生芽胞,䴗兰氏染色阴性的杆菌。布氏杆菌对热敏感,70℃10分钟即可死亡;阳光直射1小时死亡;在腐败病料中迅速失去活力;一般常用消毒药都能很快将其杀死。
2、流行特点
自然病例主要见于牛、山羊、绵羊和猪。母畜较公畜易感,成年家畜较幼畜易感。病畜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,该菌存在于流产胎儿、胎衣、羊水、流产母畜的阴道分泌物及公畜的精液内,多经接触流产时的排出物及乳汁或交配而传播。本病呈地方性流行。新疫区常使大批妊娠母牛流产;老疫区流产减少,但关节炎、于宫内膜炎、胎衣不下、屡配不孕、睾丸炎等逐渐增多。
3、症状
潜伏期短者两周,长者可达半年。流产是本病的主要症状,流产多发生于羊怀孕3个月、牛5-7个月,产出死胎或软弱胎儿。流产后常伴有胎衣不下或子宫内膜炎,阴道内继续排出红褐色恶臭液体,可持续2—3周,或者子宫蓄脓长期不愈,甚至因慢性子宫内膜炎而造成不孕。患病公牛、公羊常发生睾丸尖或附皋炎。
4、病理变化
母畜的病变主要在子宫内部。在于宫绒毛膜间隙有污灰色或黄色无气味的胶样渗出物;绒毛虞乏皱毛有坏死病灶,表面覆以黄色坏死物或圬灰色脓液;胎膜因水肿而肥厚,呈胶样浸润,表面覆以纤维素和脓汁。流产的胎儿主要为败血症变化,脾与淋巴结肿大,肝脏中有坏死灶,肺常见支气管肺炎。流产之后母牛常继发子宫炎,子宫内膜充血、水肿,呈圬红色,有时还可见弥漫性红色斑纹,有时尚可见到局灶性坏死和溃疡;输卵管肿大,有时可见卵巢囊肿;严重时乳腺可因间质性炎而发生萎缩和硬化。公牛、公羊主要是化脓坏死性睾丸爽或跗皋炎。睾丸显著肿大,其被膜与外浆膜层粘连,切面可见到坏死灶或化脓灶。阴茎可以出现红肿,其黏膜上有时可见到小而硬的结节。
5、传播途径
布鲁菌病最常见的传播途径,即布鲁菌通过体表皮肤、粘膜接触侵入人体。由于引起布鲁菌传播的动物主要是家畜如羊、牛、猪等,故而,人通过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而感染,也可因接生病死流产胎而感染。因此,在饲养、挤奶、剪毛、屠宰、加工皮毛、肉等过程中防护不到位,便可经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感染。另外,也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感染。
除了接触传播外,还可经消化道、呼吸道传播。如果进食含菌的未煮熟的肉、奶,吸入含有病菌的气溶胶也会被感染。
6、诊断
本病之流行特点、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均无明显特征。流产是最重要的症状之一,流产后的子宫、胎儿和胎膜均有明显病变,因此确诊本病只有通过细菌学、血清学、变态反应等实验室手段。
7、防治
防治本病主要是保护健康牛群、羊群,消灭疫场的布氏杆菌病和培育健康幼畜四个方面,措施如下:
7.1加强检疫,引种时检疫,引入后隔离观察一个月,确认健康后方能合群;
7.2定期预防注射,如布氏杆菌19号弱毒菌苗或冻干布氏杆菌羊5号弱毒菌苗可于成年母牛每年配种前1—2个月注射,免疫期1年;
7.3严格消毒,对病牛圬染的圈舍、运动场、饲槽等用5%克辽林、5%来苏儿、10一20%石灰乳或2%氢氧化钠等消毒;病牛羊皮用3一5%来苏儿浸泡24小时后利用;乳汁煮沸消毒;粪便发酵处理,
7.4培育健康幼畜,约占50%的隐性病牛,在隔离饲养条件下可经2—4年而自然痊愈;在奶牛场可用健康公牛的精液人工授精,犊牛出生后食母乳3—5天送犊牛隔离舍喂以消毒乳和健康乳;6个月后作间隔为5—6周的两次检疫,阴性者送入健康牛群;阳性者送人病牛群,从而达到逐步更新、净化牛羊场的目的。
(本文由昌吉州疾控中心住村工作组总结编撰)
赞赏